上个月刚刚签署了千亿巨额订单,下周将迎来5

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杰 11月的武汉虽然天气较冷,但国际交流热情却高涨。 当你在城市中漫步时,有时你会看到不同国籍的人的面孔。各大酒店、会展中心,工作人员正在为即将举行的武汉(汉口北)商品交易会(汉口博览会)和2025中非创新合作发展论坛这两场国际盛会做最后的准备。 去年河内洽谈会汇聚了35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和工商机构负责人,促成贸易合作额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。今年的展会规模将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大,展览总面积将达到19万平方米。欢迎50个国家和地区等3000家中外企业特使和企业组织代表前来洽谈商机。 印尼商会代表工商局表示:“这是我们第三次参加中国贸博会,我们计划将小龙虾、楚茶等湖北特产带回家乡。” 就在上个月,2025年中国—北欧经贸合作论坛在汉成功举办,36个国家和地区、2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、556名外国企业家、2000余名客商参会。论坛上,69个项目成功签约,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。 国际经济和商业活动的频繁并不是偶然,而是城市能源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。 “十四五”期间,武汉持续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,在开放平台、经济贸易规模、国际交流、服务环境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。 武汉成功举办重大外交活动北欧论坛、眼镜展、拉姆萨尔公约缔约方会议、南非人民友谊论坛等。塞拉利昂总统、古巴副总理等外国政要相继访问武汉。国际“朋友圈”水平不断提升,朋友圈越来越广。 建设国际交流中心的作用和吸引力不仅限于经济贸易合作,而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。在硬件方面,武汉不断完善航空中心、国际学校、涉外医疗等基础设施,让国际友人的工作和生活更加便利。软件方面,通过高水平的文化交流和常态化的社区活动,营造开放包容的城市氛围。 在商界,GSMA 首席执行官 John Hoffman拜访长飞公司,希望扩大合作。社区里,英国牛津大学的学生团队来到江夏区凤凰社区进行调研,感叹“社区的管理非常人性化,让我们对中国政府有了更具体的了解”。 当前,武汉正在形成从国际活动到人文交流、从经贸合作到人文交流的全方位、多层次的国际交往新格局。